周口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百个乡村的百年变革透视乡村变迁的多 [复制链接]

1#

年恰逢建*百年、农经百年,我校百名本科生穿过河流,走过田野,翻越山脉,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镜头记录民情,用情怀感悟百村百年变迁。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,探寻中国百个乡村的百年变迁。

透视乡村变迁的多棱镜

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*桥村是我从小就生活的地方,我从记事起就目睹它的变化,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,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较为基础的方面,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丰富。在*桥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,有着一些能够让我们思考的经验做法。

正文

1

*桥村及其变化

*桥村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高集乡境内,人口在人左右,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,周边有老子故里景区、鹿邑太极殿、三圣母殿、武平城遗址等景点景区,拥有“把门棍”、“插柏枝”、守夜等民俗,观塘麻片、孔集烧鸡、妈糊等特产。村中主要采用玉米、小麦两种农作物轮换种植的种植模式,近年来村庄中又新建了一座菊花加工厂,开始尝试种植菊花。

图1*桥村一角

注:图片由郭玉东提供

从我记事至今,家乡*桥村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,从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方面可以体现出来。在我小的时候,只有在过年时才会买新衣,平常大概是不会买的,但是现在只要找到中意的,就会下单购买;以前在过年时,奶奶家里会杀一只羊,当时会感觉到很开心,因为平常在家中吃肉的机会很少,过年是一年中吃的最丰盛的时候,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吃食条件,恩格尔系数下降;小时候的奶奶家,因为自建房规划不合理,屋内光线不好,经常是漆黑的。我上小学时期,家中的房子就重建了,从原来的破旧小屋变成了现在农村中较为平常的二层小屋,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我在小时候还见过那种人力推动的架子车,推着架子车玩是我小时候的一大乐趣,如果要是去更远的地方,可能会开着平常在农忙时节用来运输的三轮车来代步,现在家中又购买了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,这些都让平常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。

除了衣食住行,*桥村生活的变迁还在其他的方面有体现,例如在我小的时候曾用镰刀收割过一次麦子,当时机器无法开进路边的小半亩地,就采用了手工收割,不过自此之后那块地就不种小麦了,我也曾也参与过一次人工施肥,用手抓着肥料一点一点的撒在地上。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,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大规模普及,播种和收割时节,机器几乎包揽了全过程的活。农田里是机器工作的轰隆声和农民惬意的笑声。人工只是负责交接工作,再加上有机器辅助,工作量大大下降。

我奶奶生育七个子女,三女四男,我父亲排行第二。到了父辈这一代,刚好赶上国家计划生育,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,生孩子大都是两到三个。我父亲这辈均已成家,小叔的年龄较小,我还有幸参加了他的婚礼。我的大爷,也就是我父亲的哥哥,初中学历,并没有上过大学,现在和我大妈一起在外地打工。我父亲是大学学历,现在和我母亲一起在本地的学校当老师。我的三叔当时是在省内上的大学,然后又去外地继续深造,现在省内一所市级大学工作,我的小叔上完大学之后,在山东找到了一份工作,买了房子,平时节假日和工作轻松时会回来看奶奶。我的大姑和二姑都是常年在外地务工。我的小姑和姑父是在外地做生意,工作相对更轻松,收入也更高。相比起祖辈年轻时的生活条件,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,其中有多种因素。对于祖辈,种植农作物和打理土地已经耗费了他们较多的精力,人工的参与度远远超过了机器,机器的可发挥作用也不高,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田地里种植的农作物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,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支撑与体现。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,从农业生产中释放更多的劳动力,扩大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。

图2*桥村一角

注:图片由郭玉东提供

2

思考与展望

在*桥村人们的生活较为固定,大多数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在外打拼,留在村里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和照顾他们的老年人,外出务工人员在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,只有在节假日或者农忙时间才会回来。土地流转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。近年来村里新建了一座菊花处理厂,通过在承包土地上大面积种植菊花来改变产业类型,在种植过程中吸引有空余时间的农民来工作,菊花处理厂的出现,不仅改变了之前的种植模式,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收入,让在家里干活的人获得额外的收入,扩展了农民致富的渠道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,农业补贴与农作物收入所带来的收入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,人们现在越来越不愿意种地了,大部分人背井离乡前往外地工作。农村的常住人口变得越来越少,老龄化加剧。只有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,吸引年轻人返乡,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,使得人们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

在这条名为时间的长河中,我所观察和调研的对象只不过是这长河中的一个瞬间,大河奔涌,无休止的向前,无论浪花几朵,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家乡能够变得越来越好,在这里栖息生活的人们生活的更好,整个乡土中国在乡村振兴中充满活力,生生不息。

[END]

作者:农经郭一帆

指导:工商丁姿尹

编辑:邓子涵

审稿:宋俊峰李扬耿献辉

往期推荐百个乡村的百年变迁?

传承创新的民俗,乡村振兴的灵*百个乡村的百年变迁?

一方戏台,一所学校,百年兴衰——米峪镇村的文化与发展百个乡村的百年变迁?

柳暗花明梅苏村——梅苏村百个乡村的百年变迁?

产业小创新,万福大发展——万福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